
日本真是心有不甘,始终不放弃对中国的敌视!
7月15日,日本防卫省在其2025年版《防卫白皮书》中,再次将“中国视为空前最大战略挑战”这一表述加入文中,称中国的外交政策与军事发展对日本构成了“前所未有的最大战略挑战”。日本甚至指责中国“凭借强大实力单方面改变现状”,并且在台湾问题上指手画脚。对此,中方作出了强烈回应,向日本提出了严正交涉。
然而,为什么日本一直在变换立场,始终不愿放弃对中国的偏见呢?
展开剩余84%在这份白皮书中,日本描述了自己面临的所谓威胁,称中国在台湾海峡、南海的军事活动已严重威胁到日本的安全。表面上,日本的言辞铿锵有力,逻辑上却显得极其荒谬。中国加强国防的根本目的是为了自身的安全,避免历史的悲剧重演。那段深刻刻在中国人骨血中的侵华历史,不容忘记。中国始终奉行防御性国策,军事行动正当且必要。
更加讽刺的是,日本一边大声宣称中国是“威胁”,却似乎忘记了谁才是背后操控一切、令其苦不堪言的源头。回顾历史,正是美国逼迫日本签下“广场协议”,割断了其经济腾飞的翅膀;而至今,美国依旧频频挥舞关税大棒,把日本当作随时可以操控的附庸国。相比之下,中国倡导合作共赢,推动中日韩自贸,目的是打造一个共同繁荣的家园。而日本却将这些真心话当作耳旁风,和中国的合作关系更像是“农夫与蛇”的悲剧。
至于白皮书里提到的所谓“灰色地带”行动,更显得滑稽可笑。台湾问题始终是中国的内政,解决与否由中国自己决定。中日建交时,明确写明了“一个中国原则”,这是双方的共识,也是日本政府应遵守的承诺。如今,日本却反过来指责中国“单方面改变现状”,这岂不是在亲手撕毁两国关系的基石吗?说起“单方面改变现状”,日本作为曾用炮火改变亚洲格局的国家,简直是最不配批评他国的角色,这样的“贼喊捉贼”实在令人乏味。
尽管如此,这份《防卫白皮书》显然不是凭空编造的。它背后有着日本精心计算的“小算盘”。最直接的目的就是为日本的军事扩张找一个“借口”。二战结束后,日本被《和平宪法》束缚,军事力量只能限制在“自卫”的范围内。然而,近年来,日本内部总有一股力量蠢蠢欲动,试图摘掉这顶“和平的帽子”,实现所谓的“军事正常化”。从军费暴涨,到修改安保法,再到成立“统合作战司令部”,日本一步步走向军事扩张的轨道。
然而,这些举措过于显眼,势必引起国际社会的警惕与国内和平派的强烈反对。在这种情况下,借助“中日对立”的言辞成为最有利的策略。只要将中国塑造成一个强大而又可怕的“假想敌”,日本就可以名正言顺地扩充军备、修改宪法。
这份“敌人”形象早已是司马昭之心,路人皆知。更深层的焦虑则源于日本的战略不安与自我定位的困惑。曾几何时,日本是亚洲的领头羊,主导着地区事务;但如今,中国经济的腾飞和国力的增强,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改变地缘政治的格局。力量对比的急剧变化,使得日本深感失落与不适。日本一直存在“慕强”的情结,但一旦被超越,这种情结便转化为嫉妒和恐惧。
日本不仅害怕被边缘化,还担心在未来的国际博弈中彻底失去话语权。造成这种焦虑的,还有两根“稻草”:一方面是摇摇欲坠的美日关系,美国时不时地挥舞关税大棒,让日本深感背叛。另一方面,国内经济的持续低迷,人口的急剧减少,也让日本的未来变得越来越模糊。有媒体戏称,日本的GDP很快就要被美国的加州赶超。此时,眼看着中国经济如火箭般上升,日本怎能不急于做出反应?
在内外交困的双重压力下,理应选择与邻国,尤其是中国这样的重要贸易伙伴合作共赢,但日本偏偏选择了一条最为拧巴的道路——通过造谣与抹黑来博取关注。这种矛盾心理,在石破茂身上体现得尤为鲜明。刚刚表示要与中国发展友好关系,紧接着《防卫白皮书》就泼了一盆冷水,给所有人来了一个响亮的耳光。
这种心态反映出日本政坛的普遍矛盾:一方面,想借助中国经济的崛起,另一方面,又无法脱离对美国的依赖;一方面,放不下历史包袱,另一方面,又难以舍弃狭隘的野心。
面对这样一份充满敌意的白皮书,中国自然难以坐视不理。外交部发言人林剑在7月15日明确表示,日本新版《防卫白皮书》充斥着错误的对华认知,并无理干涉中国内政,炒作所谓“中国威胁”,中方对此表示强烈不满与坚决反对,已经向日方提出严正交涉。
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。9月3日,中国将举行盛大的阅兵式,届时不妨正式邀请石破茂及日本高层政客参加,给他们一个机会,亲眼见证中国如今的强大。这场阅兵式不仅是为了展示国威,更是为了提醒他们,不要忘记历史,不要篡改那段带给中国人民深重灾难的过去。只有正视历史,才能避免悲剧重演。
此外,这也是为了让日本政客们清楚地意识到今天的中日实力对比,已经不再是他们所想象的样子。阅兵式所展示的强大力量,不仅是威慑,更是一种深刻的现实教育。它让日本真正明白,一个早已站起来、富起来、强起来的中国,是任何外部势力都无法撼动的。只有认清现实,日本才有可能放下不切实际的幻想,停止那些毫无意义的挑衅行为。
发布于:天津市贵丰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